摘要 大学科技园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大学与大学科技园两者应相为倚重。本 文主要就大学科技园与大学间的良性互动因素作粗浅探讨,以求对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相承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创办大学科技园作为发展 教育、振兴科技、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我 国对发展大学科技园也相当重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 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 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 紧密地结合。"这对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加强科技成果的孵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具 有重要意义。 2000 年 1 月,在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教育部领导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科技成 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与教学、科研同 等重要的位置。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一功能的延 伸和扩展,把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作为推动高校发展的一次机遇,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技术创新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活跃 的创新源,为此,探讨大学与大学科技园相承发 展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工业园、科 学城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大学科技园是伴随世界高新技术革命而兴起 的,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体现于科技与人才的竞 争,高等学校集科技、智力、人才资源于一身,得政府的大力扶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设立 大学科技园,以加速高等学校的高新科技成果转 化为主体功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吸引国内外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独立的开发经营,于其中产生高新技术并使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如进行 科技成果的中试、扩试和新产品的试制等工作。 大学科技园最大的功能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即依靠高等学校的智力源、信息源和研究开发的条件,利用高新区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 软硬环境,促进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不 断创立高新企业及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因而大学 科技园亦具有企业的特征。
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有 所区别,亦有紧密联系。高新区所占地域较宽, 其多含一批大学与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创新后盾,注重一系列配套的工作、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而 且科技扩展空间随科技园企业实力的增大可辐射 到周边地域,工业园则主要进行高新技术的工业 成品生产,当然其中亦含孵化器,而大学科技园多视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成果的孵化为主要 功能,园中多为中小企业,一般不涉及大型、大 规模的成品生产,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科技园;而 科学城是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大、功能齐全的城区 或城市。一般均由政府规划,由计划专项建设, 有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有的以区域经济开发的综合产业为主,并应之以工作、生产、生活、 环境、教育等诸多配套设施的建设。如日本的筑 波工业城。
二、大学对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智 力、人才、信息资源的主体支撑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及相关知识服 务业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作为科 技创新、新产品衍生之所一一大学科技园则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其依托高等学校人才、知识和技 术优势兴办,充分实现宫、产、学、金紧密合 作,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大力促进高 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和规律。
何以兴办大学科技园,大学于此有何收益, 大学与科技园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真正使大学 科技园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相关论述己有不少,在此再述而总之,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一) 建立大学科技园是知识经济社会赋予的大学新的历史使命,也促使大学的功能延伸和 扩展,使大学的发展科技、社会服务功能更直接 体现。 21 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知识创新 水平,高等学校不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承担重 要责任,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亦起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持基础,时代发展到知识经 济社会,需高等学校承担更大社会责任,发挥高 校科技、信息、人才优势,加速高新技术创新和 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从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 科技园有利于高校基本功能的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故大学的工作还应包括知识 的创造、加工、传播、应用等环节,但长期以来,对知识的创新、应用环节往往被忽视,也是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原 因之一,使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发展大学科技园,并通过开放式办园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特别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 和专家、学者回国参加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开发 和应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发挥大学为主体的 科技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创新知识与科技,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 大学科技园有利于促进大学增强自身发展实力,提升大学的社会地位及声誉。通过科 技园建设,扩大了大学对社会开放界面,加强与 社会发展的衔接度,密切产学研的合作,大学的 教学工作、科研从高新企业生产实际中获取大量、及时、准确、和全方位的信息,促进教学、 科研工作,并可将科技园视为教学、科研的实习 基地:借建设科技园积极推动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体制改革,如允许教 师或学生的换岗留职制和休学制,调动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优化资源配 置,参与大学科技园的科研、生产、管理实践: 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现代企业 管理技术的培养,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园文 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使象牙塔文化与社会现实更能紧密联系,使大学的教学、科研育人更能贴 近社会需要。另外,学校原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需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
(四) 大学科技园使高等学校的优势充分发挥。世界以高技术企业孵化器为核心的科技园 区,在地理位置均设在高校附近,高科技企业能 迅速发展,有赖源自于大学的最新科学知识和先 进技术,科技成果从科技园孵化成功后扩散到社会。大学有一流的创新人才一一-高素质的教师与 学生,大量专业性人才兼吸引社会掌握大量科技 知识和熟练技能,并富有创业精神。且因技术先进性、新产品的高回报率和企业的发展潜力,吸 引创业投资者提供高风险的投资,与园内高新企 业建立财政支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依政府的税收优惠,使大学科技园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亦体现大学的社会价值。
三、大学科技园对大学的教学、科 研、学科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大学建立起综合性的多学科体系。在现代科技 体系里,科技呈现整体化的本质特征,科技不存 在孤立、封闭的领域,现代经济产业重大问题需 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每一科技领域的自身发展需在综合性的科技整体中才可能存在与发展。科技 园需大量科技成果,要求大学各现代科技领域研 究力量联合,才能产生新的思想、理论、技术, 于此有利于学科、专业交叉,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形成综合性的多学科体系。并依据社会需 要,调整学科的专业结构、规模、增设短缺、新 兴学科与专业,可促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联 合办学、委托培养、自费走读等多种形式为科技园培养人才,并输送人才。当然,亦可聘请企业 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上课,使书本知识易于结合实践。
(二)可推动大学的科研结构与科研成果评 估体系改革。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科研方向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并改革大学的科研评估体制,塑造优良的科 技创新软硬环境,提高大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加强应用研究,真正使大学科技工作更能面 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校可与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直接挂钩,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政府及部门重大 科技项目研究,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任 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工作,求得大学自身发 展,也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使应用性研究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这种发展的趋势要求改革 大学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三)科技园的建设有助于发展高校的科研 能力,便于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园可视为大学及社会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引进、吸收先进科 技、企业管理知识、政策思想,置身于世界科技 空间,跟踪世界先进科技前沿,掌握最新科研方 法,赶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使大学科研目标更贴近社会,成果转化率更高,并开拓经验经费的 来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员工的待遇,并 充实大学的课程、专业、学科建设,培育时代适 应性人才。
(四)科技园可作为大型教育实习基地提高 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由于大学生在大学中实践机会较少,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对知识认识不深。 科技园提供便利机会到生产科研的第一线,促成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有利于掌握知识、技能,培 养科学研究方法以创新新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会现代科技企业的运作与经营管 理,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的功底9 又有一定操作能 力、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家。
四、大学与大学科技园关系可能存在 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一)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要重视合同的签 定、执行,顾及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平衡。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旨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取 得经济效益,故校企合作存在利益分配问题,以 往的纠纷甚多,不但企业与高校的纠纷,也有教 师内部的纠纷,经济利益分配己成为高校合作的严重障碍。以为人们对高校持同情态度,但企业 所承担的风险甚大,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任一 环节出差错,人财物付诸东流,因而企业在利益 上占优势是合情理的,要适当程度降低高校对所获益的期望值。随我国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保护制度越来越严格、科学、规范,高校要适应这 种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将 利益问题用合同形式加以确立和保护,明确各方 面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就是法律依据,合同管理就是相对科学的公正管理方法,保障各方权利不 受损害,要完善规章,建立健全包括合理的管理 方法和利益分配机制在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其中 成果分享制度制度应明确规定成果的所有权问题,即什么样的成果属于课题组,什么样的成果属于个人。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服务问题。科技 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转化涉及到资金、财务、营销、法律等方方面面, 并不是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加科技成果再加转化场 地就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大学科技园没有能力提 供这些服务,因此科技园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发挥亦受到很大的限制。对此,高等学校应 关心和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给予人才、资 金、科研设备支持以及完善科技园软环境的建 设,使其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辐射源、生长点、创新的策源地。
(三)学科失衡的问题。在大学并非所有科 研成果都可转化为生产力,学校是整体,在学科、专业方面不可失衡。科技园内企业确需大量 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但并不是所有 的科技成果都可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但如 果学校过分重视应用学科的建设,而忽视基础和人文学科的建设,那么学科间的发展不平衡,学 科间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实际上,如人文科学, 其对社会心理、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在当 今仍有现实意义,其对营造企业人文、精神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故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审慎平衡。
(四)高校人才流失的问题。学术最好的教 授是或许是最差劲的经理,企业总裁与高校教授,区别甚大,据西方高教界研究,培养一个好 教授,至少需十五年,教授的社会价值、学术价 值甚大。而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需大量的高素 质复合型的人才,园内高新企业或以高薪吸引高水平的教师或吸引兼职,因精力和时间有限,在 学科、专业方面的科研专注程度而影响教学质 量,甚而导致大学学术骨干的流失,造成高校某些学科的学术水平有所下降,学校要在两者间保持平衡,不可顾此失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 可制定新的学习机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休学创 业,这也是硅谷不绝来源的动力所在。
五、大学科技园与大学良性互动关系 发展的展望
大学科技园是和大学密切相关的科学园,不是大学的一部分,更不能按大学的机制和办法来 管理和运行,不能按大学的传统观念去评价。大 学与科技园的关系,是互为动力、互为促进的关 系,要充分认识到宫、产、学、研、金合作的重要性及其承担的主要职能。大学通过制度创新,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科技体制、学生管理及教 职员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营造科技园良性 发展的环境。学校通过知识资本运营的方式参与科技园的管理,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 学内容,允许教师或学生到企业兼职或休学保留 学籍创办科技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教师兼职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允许离岗办科技企业,并改革科研工作的评价方法,以社会大市场引导 开发研究的科研方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检验评估科技成果,即以社会经济效益作为 评价科研水平的一种重要形式:完善激励机制, 将技术、管理生产要素以股份形式参与收益分 配。科技园作为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既为高 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又使高新技术成果孵化成现实商品,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此推动大 学管理体制、教学体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在 市场机制下,政府主要起引导、支持、计划、组 织、政策、法规等外力推动作用:规定合作目标
利益的权利义务的对等,风险共担,如研究阶段 的技术风险,可由学、研承担,转化过程可双方 共同承担,营销阶段主要由技术吸纳方即企业承 担,通过合同约束各方行为,降低风险,合理分担责任及分享利益。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科 技园与大学的相承发展关系,建立合理的良性互 动机制,使大学科技园能够获得足够的科技源、 人才源、智力源、信息源,两者相得益彰,互促互进,才能真正使大学与科技园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 韩弊.现代高校科研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 2000 (3)
[2] 黄理稳,陈建新,朱慧强.从开发园区走向开发网区.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8, 15 (2
[3] )[3] 江秀凯,叶敏科技工业园任重道远一一第五届世界科技工业园大会的启示与思考.科学学研究, 1997 (1)
[4] 刘家栋,梅松,朱建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与展望,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3, 10(4) [5] 银路,李仕明.高等学校发展校办产业的优劣势分析和出路.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8,10(3)
[6] 朱名宏,杨茹.高技术开发区模式的比较研究科技管 理研究, 1996 (6)
[7] 叶继红.苏州|工业园区的人才开发管理模式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0, 21 (7)
[8] 马名驹科技园区:参与当代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 方式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3)
[9] 郭胜伟.园中园现象初探.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 15(2)
[IO] 韦佳.抓住机遇,使大学科学园发展迈上新台阶.中 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与探索,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