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示检视 · 理性认识 · 体系优化

2020-07-21 13:19:47
270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必须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其主要手段是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发内在动力活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学校与全社会协同育人大平台,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协同机制

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要求以培养新型人才为共同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突出校内外一体化建设。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顶层设计,统领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与改革,尤其是要通过评价考核手段激发院系等各部门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协调好各部门间的权力、责任与利益关系,促成各部门间的整合与协同育人。各院系也应建立起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队伍,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评价制度下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全过程,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而且学校对学生的服务于支持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期间,也要为其未来走上社会后的发展提供持续服务。

全方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开启“互联网+思维”,投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设施为平台,开展互联网教学、学习、实训、培训、信息查询、模拟孵化、模拟创业和互联网创业,学生随时看、随时学、随时练,师生随时互动。

全要素,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导,变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思想理念的深刻变化,需要师资结构的深刻调整,需要新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教学评价、师生评价和课程评价制度的深化改革,需要真正确立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素质培育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机制,需要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的深刻改造甚至重建。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高水平阵地

课程改革:在创新创业教育框架下,在更新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训练与实习实训教学,通过校企协同等方式扩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独立应对课题的机会。尤其是要注重校内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多学院、多学科协同育人,打造基于跨学科、多学科的融合性课程,另一方面,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创业学院的项目试验与孵化等,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素养提供多元、开放的课程资源。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一方面,要实施理论型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协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理论水准的实践者、高水平创造者,另一方面,提升实践基地与实践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真正的实践、高水平的实践和有收获的实践。

强化服务型教学管理:一,以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为出发点,开发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科技园、创业园等教学平台。二,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充分开放学习资源,让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三,对于师生实施的学习和创业项目,学校应为之提供充分的政策与资源支持,包括政策咨询、技术培训、促进转化、注册登记代办、财税融资等。四,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是重点,在教师评价方面,要以促进教师发展、增加教师获得感与效能感为导向,允许教师以不同方式探索教学创新;在学生评价方面,实施多元考核;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选专业、调专业、跨专业、修业创业、提前毕业。

完善组织与制度架构,落实权责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体系。在组织架构上,高校应成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并监督实施。在院系层面,同样要成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学院应该是一个兼具课程开发与教学、创业培训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扶持和孵化等多重职能的新型综合性机构,既是一个教学机构、培训机构,也是一个研究机构,更是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关键因素。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立项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制度、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制度等,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及其指导能力,进而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师资建设需要具备内培外引思维,大胆引进具有从教能力的行业专家,对于外引教师队伍应实施灵活、柔性的管理服务制度。通过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队伍的互通互学,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整体提升师资水平。

来源:综合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等

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